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2023年,银行保险业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同向发力,为“三农”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为经济持续向好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01
聚焦重点领域
扩总量优结构,满足融资需要
近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持续提高支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水平,通过提升信贷水平、创新金融产品等举措,金融助力农业强国的质效不断提升。
信贷资源总量扩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6.63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农村中小银行坚守支农支小助力乡村振兴》指出,全国农村中小银行3862家,70%以上的法人机构在县域,营业网点近8万家,承担了绝大部分乡镇金融服务空白和机构空白覆盖任务,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
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4万亿元、16.1万亿元,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近八成,是金融支农支小的主力军。
涉农产品创新优化——
涉农金融产品持续创新。如北京农商银行推出了板栗收购贷款、宅基地房屋建设贷款、新民居(经营)贷款、乡村旅游贷款等多个特色农贷;上海农商银行推出“三农”贷款系列,包括新农村建设项目贷款、家庭农场个人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产品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用户提供特色助农贷款产品及服务,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常熟农商行发起设立的兴福村镇银行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结合所在地风土人情、乡村经济和产业特色,开发了菌菇、烤烟、大棚、运输等30多款特色贷款,努力满足客户差异化的贷款需求。
商业银行“三农”专项债券发行扩容。中国债券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张家港行、江南农商行、珠海农商行等十余家银行机构发行“三农”专项债券。
融资需求有效满足——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66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6.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3061亿元。农业贷款余额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末高3.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7112亿元,同比多增2077亿元。
02
聚焦机制建设
优化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
一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降低融资成本满足融资需求。
监管政策持续引领——
2019年以来,原中国银保监会相继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农业保险精算规定(试行)》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着力引导规划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发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多次印发关于做好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政策文件,要求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金融服务的对象和重心将逐渐向农业、乡村倾斜。”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积极开展整村授信、整村担保。
“通过广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破解农村贷款难题,做到‘家家都授信、户户能贷款、村村有人办’,累计评定信用村占全省行政村的80%以上,农牧信用户占全部农牧民户数的70%以上。”青海省农信社表示。
科技赋能降低融资成本——
近年来,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发展下,“数据多跑腿、客户少跑路”“田间地头获贷款”已经成为现实。多家商业银行表示,通过加快推进科技赋能,线上整合各类“三农”数据资源,丰富数据维度;线下充分发挥网点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基层党组织合作,线上线下相融合为农户精准画像、普遍授信。
03
聚焦保险保障
扩面增品提标,优化服务体系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保险已成为保险业助力“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扩面增品不断推进——
今年4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拓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业务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研发符合农民需求特点的人身险产品。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基本形成以成本保障型产品为主,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指数保险等各类创新型产品共同发展的农业保险产品供给体系。从粮食作物、特色农产品到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农业保险承保覆盖面逐渐拓宽。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农险保费收入实现1328亿元,同比增长18.68%。
优化减量服务体系——
2023年初,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财险业应把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稳定作为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减少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损害为目的,积极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减量工作。
“今年以来,多地遭受台风暴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保险公司围绕农业生产风险,加快实现从风险等量管理到减量管理的转变,将原先被动的承保、理赔扩展为建立承保、防灾、救灾、理赔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更加注重防灾减灾和风险灾害的事前、事中处置。”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王国军表示。
比如,去年旱灾,保险公司主动向承保地区捐赠抽水设备,帮助进行农田灌溉;比如,在台风前期,安排工作人员帮助一起清理沟渠、组织早稻抢收;比如,为农户提供电子化气象证明、气象文字预报、常规5天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事建议等多项增值功能。
提升承保理赔效率——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农业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新目标,为高质量发展农业保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更好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提升承保理赔效率,保险公司紧紧围绕承保理赔业务中的痛点和突出问题,聚焦线上化、数字化目标,将科技与业务紧密结合,促进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业务管理模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出一系列农险科技产品,强化科技赋能,优化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服务,发挥农业保险在防灾减灾、灾后理赔中的作用,切实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原中国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陆玉华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三届国家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保险在重大灾害经济损失补偿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尤其是今年7月底以来发生的特大灾情,短短一个月,预赔付金额已超过70亿元。“保险业之所以没有‘掉链子’,就是因为保险行业这几年推行的服务线上化,为能赔快赔、应赔尽赔提供了有力支撑。”
“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大对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投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就银行业而言,需要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竞争合作的银行机构服务格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今年以来,银行保险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推动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记者 房文彬 杜肖锦
实习编辑 王雪莹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