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舞蹈“科目三”火了。由此也引发了极端撕裂的评价:有的认为其庸俗、土味,登不得大雅之堂;有的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应该理性、宽容待之,没什么大不了的。

它究竟能够表达或者传播大众的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或许这个追根溯源的探究才有价值。

图源网络

01

科目三,这个与驾考相关的词汇,如今却成了一种风靡全网的舞蹈。从短视频平台到电视晚会,科目三以其魔性的动作和音乐,吸引了无数人的模仿和关注。

它凭借着它简单易学、上瘾有趣、魔性十足的特点,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成为了一种病毒式的现象。

探讨它的起源也很有必要。

据称,它源于田间地头、村口超市、县城步行街,随着《一笑江湖》这首古风歌曲,摇摆着身体,表达着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另有说它是由海底捞员工推广的,他们在工作之余,用科目三来放松和娱乐,还把它带到了短视频平台,引发了网友的模仿和传播。

还有说,它是由一些专业的舞者创作的,他们把科目三融入了各种舞蹈风格中,比如芭蕾、拉丁、民族等,展现了科目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无论哪一种源头,都算是自动发轫于草根。它于去年年底诞生,作为一种野生舞蹈,其视频在各大平台上刷屏,播放量、点赞量居然居高不下。有关科目三的话题也频繁登上热搜,甚至还衍生出了科目四、科目五等更高级的版本。

这却是不能无视的客观事实。

02

因为居然可能会上春晚,这使得科目三引发人们再度热议和多数否决。

相关社交平台上,“你希望春晚出现科目三吗?”的投票里,绝大多数网友投票选择不希望。

对此,不少网友甚至义愤填膺地发誓:“春晚上要有科目三,我就把电视砸了!”

科目三登上晚会凭什么被全网骂,主创回应称:用得好就是好梗。有网友对此表示反感:“任何‘梗’,用过度了都会变味”。

有人据此分析说,这是舞台的尴尬与网络文化的碰撞。到底谁能胜出,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总体判断力。

一家省级电视台的春晚导演为科目三上春晚找理由:我们关注科目三,更多的是想通过大家喜爱的点,找出深层的情感元素,而不是简单拿来(使用)。

那么,科目三是否真的是找到了大众情绪的抒发点,而这种情绪的内核就是人人都是舞蹈家,可以开心地随机起舞?

加入“科目三”的元素会不会妨碍整台晚会的高品质,并且在艺术上有另类的追求?

“科目三”自我嗨嗨可以,一旦与“春晚”放在一起,大众为何马上有不适应感、压抑感、风马牛不相及之感?

凡此种种,都是同一种情绪不同角度、不同心理的条件反应。

03

任何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现象都不会是一时兴起,在其背后,通常有着广泛的社会情绪。科目三也不例外。

你尽可以批评它的土味、庸俗,却不能无视它火爆出圈的速度和“病毒”感染到的人群。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喜欢这种忘我自嗨、简单重复、貌似没有什么技术和艺术含量的类原始舞蹈?在一个日渐复杂的年代,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试图回归简单的艺术?

我们姑且把科目三视为一种草根文化的表现,它体现了一些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它是一种自发的、有趣的、有创意的舞蹈,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

也有人认为科目三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只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应该被摒弃和批判。

往深处探究,科目三的争议,其实也折射更深的“景深”。比如,这类的文化现象突兀而起的深层原因,比如审美标准该不该改变。比如,我们如何平衡网络的传播效率和质量?如何在娱乐和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和客观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任何一种有一定市场的现象都不能简单地一笑了之或一否了之。既不能无视一种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情绪,也不应该因此盲目追捧它。有必要用一种开放的、理性的、包容的态度去解读,并且引导其走向一个正常的方向。

如此等等,才是对待一种现象,尤其是一种大众追捧的事件的客观态度和反思路径,也是疏导社会情绪的重要法则。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