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络上一直有个很热门的话题:杨振宁究竟有多厉害?杨振宁“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哪些事对杨振宁产生过关键影响?全面还原杨振宁科学追求和家国情怀的公益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1月24日在北京举行首映式。纪录片中,杨振宁亲自拍摄的家庭影像、开会时的物理学同行等诸多珍贵史料为首次公开。

曾与母亲在合肥生活六年时光

杨振宁,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但由于他的研究领域理论物理过于高深,普罗大众对他本人知之甚少。这部纪录影片结合他的文字录音和从未公开过的家庭录像,客观呈现这位顶尖物理学家的真实人生。传记纪录片项目在得到他本人首肯后启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发行都得到杨振宁的大力支持。杨振宁还帮助制作团队获得此前未公开的很多珍贵史料,并授权使用。

1957年的斯德哥尔摩,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即将接受诺贝尔奖,他们因之位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行列。

杨振宁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本人天赋异禀,也源于他非典型的成长环境和罕见的教育背景。在这部纪录片中,杨振宁回忆幼时在合肥生活场景,以及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六年时光,“我出生以后八九个月,我父亲就离开我们到美国来念书,那个时候只有我母亲跟我两个人留在合肥,我是吃我母亲的奶,吃到了两岁多才断奶的。我想,这个深厚的感情埋在我的灵魂深处。”杨振宁和母亲两人不仅感情上十分亲近,母亲罗孟华坚强的意志以及颇有远见的教育方式,也对杨振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岁的时候,杨振宁开始跟着她学习方块字,一年多的时间就认识了3000多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完成在芝加哥大学的学业,回到中国,6岁的杨振宁得以见父亲。在厦门生活了一年后,杨武之受聘赴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一家人也随之搬迁到北京。此后8年时光,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少年岁月,这段日子里杨振宁父子一起度过了很多时间,杨武之很早就意识到杨振宁的天赋。在1936年拍摄的一张照片背面,杨武之写下了,振宁似有异禀。

支持中国派学生学者出国学习交流

制作团队沿着杨振宁先生的足迹,在清华、普林斯顿、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多地探访拍摄,并采访了多位熟悉杨振宁工作生活的科学家和亲朋好友、故交同事。

因为父亲是清华数学系教授,从小杨振宁就在清华园里长大,这片青葱校园里有他儿时的记忆。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学习,良好的教育激发了他对物理研究的兴趣,也为其之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盛名之下的杨振宁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也是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史上,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世界级物理学大师之一。杨振宁曾经说他最崇拜的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尤其钦佩他年纪轻轻就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杨振宁90岁生日时,清华大学送给他一块黑色的立方体,上面刻有他最喜欢的杜甫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4个侧面分别是他在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这4个领域的13项重大贡献。

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仅仅是杨振宁先生的一半,另外一半是他的中国情怀,她对华人青年学者和科学家也很提携、关照。纪录片中也提到,他一直支持中国派学生学者出国学习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5年后回到中国,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国外导师认为他回国工作产生了彼此间的竞争,有段时间不理解,也很不高兴。“那么后来杨先生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杨先生专门就邀请我的老师到中国来访问,然后让我陪他一起吃饭,他就来协调我和国外的老师的关系。后来我和我的老师又很好地开始合作了,所以这一点我是非常感激杨先生对年轻人的提携。”潘建伟回忆道。

搬回北京人生画了一个圆

从44岁到77岁退休,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待了33年,在这段岁月中,除了在科学上继续产出许多一流的成果,他也有了更多的家庭生活,他和夫人杜致礼经常带着三个孩子去旅行露营。纪录片还包含了大量杨振宁亲自拍摄的影像——他当时甚至专门学习过摄影课程,旁听电影制作的课程,用摄像机拍下很多孩子们的画面。在这些首次公开的影像中,有杨振宁的家庭成员,也有他开会时拍摄的物理学同行——狄拉克、海森堡、惠勒等。

2003年,在共度53年的妻子杜致礼去世后,81岁的杨振宁搬回北京,回到他度过童年时光的清华校园,他形容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圆。培养中国杰出人才是杨振宁归根以后最看重的一项使命,也是他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归清华,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帮助清华引进人才、创办基金会及奖学金支持中国培养科研人才、推动中国大学与海外交流合作……杨振宁乐此不疲。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籍,更换回中国国籍。杨振宁已走过的岁月是波澜起伏的世界百年,正如《知识分子》评论文章中所写道,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的物理学家,100年来不变的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追求和提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据悉,纪录片由非营利组织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出品,出品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纪录片相关制作经费均来自社会捐赠。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