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节龙、草龙、彩龙、火龙、人龙、黄龙(布龙)、凳板龙、龙狮……又是一年春来到,南粤大地“群龙”贺岁,城乡大地处处充满了“龙”的气息,一场盛大的沉浸式“寻龙之旅”在春节假期陆续上演。广东人用各种喜庆而热闹的与龙相关的古老民俗,寄托了新一年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

长达399米!

“广东第一长龙”新春闹珠玑

当99节共399米长的“广东第一长龙”遇上“广东第一巷”珠玑巷,韶关南雄市甲辰龙年的春节“龙”味十足。龙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当人们还沉浸在除夕夜热闹的余韵中时,南雄市珠玑镇叟里元村已经开始敲锣打鼓、鞭炮齐鸣。399米长的“巨龙”被约300名村民共同舞动起来,在6只舞狮配合下往珠玑古巷巡游。“巨龙”所到之处鞭炮雷鸣、锣鼓喧天,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来祈好运,一路喝彩声不断。

在珠玑古巷牌坊下,99节“巨龙”在村民们的灵活操作下摆成了“龙年大吉”四个大字,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随后,“巨龙”一路经过珠玑古巷南门楼、非遗馆、双龙桥、中门楼及北门楼,并在这些地方停留表演,威武的“巨龙”一腾一跃,或戏或缠,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让游客们大饱眼福。最后,“巨龙”来到了珠玑镇百姓堂,在这座恢宏的建筑前展示“天下太平”造型,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99节龙发源于珠玑镇叟里元村,是南雄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村民代代相传的传说中,早在周朝时期,叟里元人的祖先就齐心协力制作了九十九节龙,有关这种“巨龙”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700多年前。

“舞龙不单纯是为了欢乐而舞,更重要的是表达人们对康王神和龙神的怀念和崇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雄市珠玑镇叟里元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黄德东说。

此次活动还举行了网络直播,让全国各地上万名观众都能一睹“巨龙”风采。除此之外,从年初三开始,南雄市百顺镇、水口镇还将陆续开展4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活动,欢迎广大游客到南雄过大年,体验一场寻龙之旅。

龙狮闹春:年初一巡游活动持续70多年

花灯“起舞”、金龙巡游、百头龙狮闹新春……春节期间,我省肇庆、江门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

大年初一,肇庆市广宁县百头龙狮集结城市中心广场竞相欢舞,与市民群众一起欢腾共庆新春佳节。伴随着锣鼓阵阵响起,两条金色“长龙”在会场上翻腾起舞。随后,由10条舞龙、百头醒狮组成的3000多人巡游队伍,从城市中心广场出发巡游。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178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龙狮队伍,全县共有龙狮队伍800多支,每年农历大年初一的龙狮大巡游活动已持续了70多年。

大年初二,江门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热闹非凡,中国醒狮文化潮流艺术展、千人祥龙宴等也在古镇精彩呈现。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数十名男女擎着彩旗,舞动“金龙”,在赤坎华侨古镇广场上巡游。

东莞草龙舞:寓意“五谷丰登”

近日,在“登高迎新·许愿2024”东莞观音山迎新登高节现场,一条身长25米的草龙吸引了全场目光。锣鼓声中,16名驭龙手舞步灵动,草龙腾跃翻飞,使出金龙摆尾、蟠龙吐彩、金龙串柱、游龙戏浪等动作,观众掌声不绝。据领队姚锦安介绍,以稻草秆扎成的草龙寓意“五谷丰登”,草龙舞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

这条草龙来自东莞企石镇上洞村,企石上洞草龙舞传承至今有400年历史。关于其起源传说不一,其中一说来自明末贤臣姚钿,相传他为官清廉,告老退休后迁居东莞企石,受崇祯御赐了一条稻草扎成的锦龙。2009年,上洞村的“草龙舞”正式获批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领队姚锦安是第四代草龙舞传承人。身为“80后”的他从五六岁就跟着哥哥在村头村尾编草龙、舞草龙,“这就是我们的童年回忆。”

草龙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龙头、龙身和龙尾。龙头的制作过程最为精细和繁复,首先需要将稻草织成备用的麻花状草辫,上颚采用8条草辫,下颚使用7条草辫,小木棍绑扎在草辫里固定在龙头的两端做龙角。过去,龙眼用的是晒干的黄麻,现在则使用手电筒。龙须过去用剑麻抽丝,现在是白色捆扎绳。整条龙中间用一根粗尼龙绳连接,龙身下每隔2米左右固定一个木叉,以供驭龙手使用。

姚锦安说,每次舞龙都要新做草龙,龙身以稻秆扎成寓意“五谷丰登”,完工后要经水边榕树下采青仪式。过去,舞龙的日子在中秋节,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舞于皎皎月光下,形如金鳞万点金。舞草龙的高潮环节是“绕龙”——驭龙手们以顺时针的方向跑动,让草龙做出盘旋动作。舞龙最后环节就是到小溪旁将龙点燃,俗称“化龙”,寓意龙升九天,为人间带去祝福和喜悦。

百年人龙舞:力与美的较量

在岭南水乡顺德杏坛,有一项与“龙”有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华人龙舞。

只见身穿黄色服饰的少年纵身跃上壮年男子肩头,一条长达数十米乃至百余米的长龙,由龙头、龙角、龙嘴、龙身、龙趸、龙尾组成,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蔚为壮观。这是远近闻名的人龙舞,其表演流程涵盖整队待发、猛龙出世、人龙起舞、跃出龙门、翻江逐浪、人龙翻飞、双龙出海、盘龙昂首、叩门入洞、胜龙归海等十部分,表演全套舞蹈用时10分钟~13分钟。

年逾古稀的林惠宣是国家级非遗人龙舞传承人、杏坛镇光华人龙舞推广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粗略来看,人龙舞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其中,龙头是龙的“最强大脑”,由一名青壮年男子和两名青少年配合演绎。龙身是人龙舞的主体部分,由龙趸和龙面共同组成。龙趸可以理解为龙的“脚”,主要由青壮年男子担任,重在承压;龙面可理解为龙的麒麟,由少年跃上龙趸进行表演——龙趸龙面密切配合,这也是整条人龙中人数最多的部分。

早在2008年,杏坛光华人龙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龙舞的由来有段“古”。相传,在清代中叶,人龙舞已在光华村兴起。道光十年(1830),光华村人梁耀枢高中状元,村中的武林高手自动发起180人表演舞人龙活动,迎接状元荣归故里,一时轰动全村。

河源“万人追龙”:场面蔚为壮观

在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连平县大湖镇五禾村等地,当地村民在每年的正月十二或十三,都有举行数百年延续的“追龙”民俗活动。成千上万村民举着火把组成数公里长的巡游队伍,在夜色下沿着村村寨寨或山岭田野巡游,一路浩浩荡荡,远观巡游队伍犹如一条山野间舞动的“火龙”,蔚为壮观。

据东源县上莞镇追龙非遗传承人陈理戈介绍,作为当地历年春节的一项非遗民俗活动,从正月十一开始,上莞镇新轮村都要举行连续多天的“追龙”民俗活动。其中追龙分为两条,分别是火炬龙(明龙)和香火龙(黑龙)。今年春节前,上莞镇新轮村墩头屋村民专门制作了一条河源有史以来最长的香火龙,该巨型香火龙长达39米,用稻秆精心编织而成。据悉,新轮村追龙习俗始于明朝正德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王名润、黄文生、于敢勇、曾焕阳、石忠情、卜瑜通讯员钟胜坤、吴健华、黄继坚、江先梅、朱景优、蓝天明、朱玉蕾、张小建、严云飞、黄进强、吴礼城、王勤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