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今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同时,还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在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下,高校出科技资源,政府出政策,企业更有动力也有更加清晰明确的创新发展路径。产学研合作是系统实施“科技引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打通技术从创新、育成、孵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一方面,汇聚更多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企业、高校和研究院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流动和共享,形成更加开放、协同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政府要打造服务型政府和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打通政府、企业与高校的组织边界,通过分工协作、互动融合,以科技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广州市海珠区依托区委、区政府支持,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成果颇丰,充分展现了资源互通和协同合作的初步成效。“十三五”以来,位于海珠区新港街道的中山大学科技园孵化绩效优异,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1家,培育“独角兽”、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培育挂牌上市企业10家。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当前国内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新的发展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起点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已发生了巨大转变,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大国竞争愈演愈烈,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迭代更新,深刻影响了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如Sora的发布,将深刻影响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进程和全球竞争格局。未来经济发展必须由过去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体现为经济增长由规模速度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将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国已经打下高质量发展良好的基础,但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尤为迫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获取引领发展的主动权,顺应技术变革趋势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有力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的知识储备、科研设施、研发人才和研发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欠缺,总体研发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产业难以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而高校、研究所在科技人才供给、科研设施建设、科技知识与信息储备等方面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但也同时存在科研重学术创新轻市场化的现象,研究成果与市场实际脱节,与产业应用契合度不高,转化率不高,有效供给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导致科研推动力和创新活力未被充分激发。加快培育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适应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是系统性工程

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聚焦强化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例如,广州市海珠区利用地区性的高校、三甲医院、科研单位和大企业、大机构资源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和未来独角兽企业,促进科技与产业、大学与城区相互赋能、双向奔赴,围绕城区产业特色,打造符合新时代产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园区、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创新载体,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物理空间、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完善高校与地区内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平台,支持建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吸引更多企业和机构落户当地、扎根当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各种“卡脖子”技术难题,以新技术“点石成金”,把创新切实落到产业、企业和项目上。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正处风口,对于科技企业而言也正是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地区政府要推动区域内科技企业加快人工智能应用的业务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围绕当地科技资源,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本要素发挥在技术转移和转化中的作用,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地方加速引进科技人才,构建人才引进培育“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发挥科技人才新效能。研究出台支持颠覆性技术专项政策,做好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未来独角兽企业培育工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依托科技力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顶层设计上,深化市级到区级之间的联动机制,迅速构建涵盖市、区等多部门、多主体联动的宏观协调与协同创新体系,完善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应用与金融等创新要素的协同机制,推动各类科技资源的开放与流动,推动形成有创造性和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多元化合作,共同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以及技术研发中心,完善产学研融合创新布局网络。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要引导企业利用好人工智能的新趋势,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开展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具体而言,广州市海珠区则可依托中山大学科技资源,聚焦优化产业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过硬实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已成为海珠区两大支柱产业,要坚持不懈地通过政产学研融合创新,加快构筑产创融合、数实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对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全链条,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要以数字经济强支柱,建设大模型创新应用示范区,设立百亿产业基金,引进培育大规模应用领军企业。促进创新人才集聚,吸引培育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AI训练师等新型人才培育,与中山大学国家超算中心合作,以都市工业铸底盘,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技改,建立“需求定义设计、消费定义制造”的新型供求关系,确保规上工业实现高速增长。

通过科技合作培育产业生态

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的不足,限制了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步伐。通过地方政府主导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因地制宜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汇聚产业链上下游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资源,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金融为产业发展赋能,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鼓励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开发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科技应用,精准对接金融资源供给与科技需求。全方位整合教育资源,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使得技术、资金与人才和企业形成稳定有效的链接。

广州市海珠区正在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四链融合,完善“人才总链长+行业链长+人才链主+区委人才办”的重点产业人才“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加快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加速构建“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研发+场景应用+金融+人才”的产业生态圈,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持续做优“海珠合伙人”品牌,联合金融机构一起帮助企业拓市场找订单,尤其是匹配科创企业、初创型企业的金融需求,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独角兽、领头羊、上市企业等市场主体。同时将本地智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对中山大学等高校、研究院所开放更多应用场景,促进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支持本地头部企业对接赋能区内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做大做强,加快形成千亿、百亿级生态圈。

展望未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广州市海珠区通过与中山大学更加紧密的资源整合,政产学研融合创新将更进一步。政产学研融合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需要理念的引领和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落地。通过政府引导、产业主导、学研支撑、金融助力等多方协同,并注重实践中的落地和成果转化,汇聚创新资源,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将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龙朝晖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邹蜜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研究生)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