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持续升温_“假日经济”持续升温_“假日经济”持续升温

游客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阿西里西·韭菜坪景区旅游观光(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骆飞

景区限流、一房难求、花山现“人海”……今年国庆黄金周,贵州省毕节市不少景区游客人数不断攀升,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火热的“假日经济”得益于多彩元素“加持”。近年来,毕节市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基础上,持续推进生态游、文化游、乡村游等融合发展,不少景区借力网红元素、激活民族文化等持续转型升级,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拓展旅游业态,让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新动能。

筑牢生态之基焕发景区新生机

地处贵州乌蒙山区的毕节市,山势雄奇,飞流叠瀑,自然之力在此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享有“中国溶洞之王”美誉的织金洞就深藏于此。大大小小的溶洞连串、或倒垂或竖立的钟乳石各异,为游客呈现出别样的“地下世界”。

走进洞内,随处可闻滴水之声,在织金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伶俜看来,这是“生命的声响”。“通过不断修复洞顶植被,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常年有水从洞顶滴下来,不断促进洞内钟乳石的生长。”王伶俜说,洞中的钟乳石平均年龄50万年左右,不少还在生长,整个织金洞依旧“年轻”。

王伶俜介绍,这两年,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司整合资金6亿元,相继实施了景区风貌整治、灯光亮化提升等工程,努力实现景区绿色转型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织金洞生命所系,只有保护好,才能吸引更多游客。”

生态兴,旅游旺。整个黄金周,织金洞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多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

这些年,正是持续筑牢旅游业发展的生态之基,毕节市不断实现景区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山地自然风光持续焕发新生机。

借力网红元素培育旅游新地标

在多溶洞暗河的贵州喀斯特山区,借力网红元素让毕节市九洞天风景区逐渐跳出单一山水景区的发展模式,培育出不少旅游新地标。在这里,融入了网红元素的自然山水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

景区做足“水文章”,利用相应设备打造了“喊泉”“鼓泉”等网红景点。原本沉静的潭水,游客可以通过敲鼓或喊声等,用音量控制喷向空中的水柱高度。

九洞天管理局局长彭雄介绍,这几年,景区累计投入约3.5亿元,布局了新的旅游业态,整个景区从原始自然山水逐渐发展成旅游内涵更丰富的景点。

此外,在被誉为“地球彩带”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当地整合高山草场等开发了滑翔伞、热气球等网红项目,打造出全市首个航空运动飞行营地,有效延长了短暂的花期观赏游,逐渐成为四季能游览的景点。

彭雄说,因地制宜进行网红资源整合,赋予单一的山水旅游项目更多新内涵,让旅游业的发展更贴近大众消费的需求。

激活民族文化巧打山地特色牌

今年国庆长假,黔西市化屋村可谓是毕节最火热的乡村。其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靠山临河,景色优美,也是苗族支系中“歪梳苗”的聚居地,民族文化浓郁。

国庆期间,化屋村同心广场上每天都有《苗韵化屋》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和篝火晚会,为进村游客带来视听享受。村里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依山就势,墙面、门头随处可见民族绘画等装饰,别具特色。

“脱贫攻坚让村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村旅游打下了较好的硬件基础。”黔西市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黄娇娇说,民族文化是化屋村旅游的“灵魂”,市里不断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不断开发苗绣蜡染等民族文创产品,把打糍粑、包黄粑、长桌宴等民俗融入旅游体验。

同样极具特色的长角苗民族文化也让织金洞景区实现了游客的多渠道引流。

国庆期间,公司邀请当地长角苗族村民进景区,开展三眼箫演奏、生活民俗、歌舞等非遗展演,实现生态游与文化游相结合。

黄娇娇说,发展山地旅游要巧打山地特色牌,重点在于激活民族文化,努力把多样民族元素融入旅游各环节,走出差异化的山地旅游发展之路。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