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省政协科协界别组
辽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协同体系:一是着眼战略协同,加快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强化统筹职能,推动主管部门职能贯通,规划政策有效衔接。二是立足策略集成,全力打造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交汇点重要作用,综合利用辽宁实验室,搭建高效科创平台,依托“兴辽英才计划”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三是推进锻长补短,深度整合优化存量资源。加强与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锻长板、扬优势;以企业为基础、高校院所为支撑构建创新联合体。四是强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一体贯通。支持高校与企业合办产业研究院,与科研机构共建产教联合体,促进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融合。
厚植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沃土 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民革辽宁省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大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高校是人才聚集地,留住用好高层次、关键人才,是总书记所望,是辽宁振兴大局所需。我省高校在人才层级和类别上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我省高校仍面临高层次人才总量少、杰出人才短缺,尤其是中青年优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立足高校学科建设实际,合理规划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联动,形成引才工作合力,建立跨区域跨学科跨产业的协同载体,打造拴心留人沃土,提高人才政策执行效能,充分释放人才引育发展活力,以培养青年人才为重点,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做好服务保障,千方百计厚植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沃土,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着力推进辽宁实验室建设
民盟辽宁省委员会
为更快更高质量地建成辽宁实验室,我们建议主动出击,招贤纳士,汇聚海内外英才;项目先行,双向发力,加强产学研合作;落实举措,精准对接,引入优质资本;多方推进,交流借鉴,加快实验室建设;走出去、请进来,边学习、边建设。一是成立辽宁实验室宣讲团,宣传辽宁实验室汇聚英才的政策和举措;建立辽宁籍人才档案库,为辽宁实验室汇聚人才培植亲情沃土。二是对接我省重大科技需求,紧密结合当前的工作基础和技术储备,通过科研立项促进实验室建设。三是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企业技术需求,促进资本和科研项目的精准对接,提高资本效能和科研产出效率。四是实验室主体方与具体建设方要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进度、加强交流借鉴,尽早发现实验室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五是学习国内其他省级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优化和完善辽宁实验室建设及运行方案。
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政协沈阳市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要强化重大科技专项引领。瞄准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设置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强化支持和保障措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同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学布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流程融资服务,完善引人育人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以高端人才的资源优势赋能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中试基地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石化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强化中试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万亿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对我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一是健全专项管理规章,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化工中试基地和项目专项管理办法;二是优化中试基地布局,细分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行业,将中试基地建设纳入园区整体建设规划;三是打造一体化中试基地,依托中试基地培养人才,强化与在辽央企的联合科技攻关;四是优化中试项目管理流程,对中试项目实施分级管理,简化在建中试项目审批程序;五是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明确清晰的产权归属关系;六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化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在中试基地进行中试的刚性要求,允许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中试基地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全力支持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
政协大连市委员会
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是我省“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建议予以全面支持。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探索跨行政区域合作共建重大创新载体、联合资助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模式,建立一体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二是推动央地合作,由省委、省政府牵头,寻求资金、技术、人才、运维能力突出的央企与本地联姻,建立以央企为主导的建设管理运维体系,共同推动科学城开发建设;三是助力成果转化,设立省级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构建研发项目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完善政府、高校院所、企业、金融和服务机构“五方联动”的成果转化机制;四是构建保障体系,设立省级层面科学(技)城专项扶持资金,支持组建英歌石科学城基金,对科学城科研团队申报全省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研发项目给予政策倾斜。
促进科技与产业协同 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罗海波
我省科技和产业协同还需深化,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效应仍需加强。为此建议:一是促成科技和产业双向驱动的发展格局,围绕科技创新优势布局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开展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成果承接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二是加大对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强政策共享的省部会商,使省里政策在部属高校、驻辽中国科学院单位及央企等得到最大程度贯彻落实;三是加快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完善尽职免责制度,组建科技经理人队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协同,共享创新成果,加速成果创造与转化,构建多方共享的知识产权收益机制,促进长期合作。
进一步支持省市产业研究院改革发展
民建辽宁省委员会
为更好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建议:一是完善现代产研院管理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无行政级别的产研院运行管理机制;二是设立省产研院投资发展公司,搭建“产研院+投资发展公司+专业研究所”组织架构,增强自主投融资能力;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坚持培育新建一批、精准引进一批、整合转建一批,按照现代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四是加大对省市产研院改革发展支持力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出台关于支持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让省市产研院共同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强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资本市场是支持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可以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服务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深入研究并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做好支持政策落实兑现;二是助力企业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动态更新后备企业库,用好沪深北交易所辽宁基地,发挥区域股权市场功能,加强综合培育与服务;三是设立引进科创型基金,优化产业引导基金投资模式及审批流程,设立天使基金和创业基金,做强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四是推动科技企业债券市场融资,完善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外部评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增信支持,协调指导企业发债进程;五是鼓励科技企业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融资。
优化创新生态 积蓄创新发展新动能
民进辽宁省委员会
当前,我省创新生态建设还存在创新主体整体实力不足、创新资源整合度不高、创新生态区域协调性有待增强、创新服务支撑尚不充分等问题。建议: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强创新资源整合的顶层设计,加强对省级创新平台的优化整合,强化对创新平台的统筹协调,坚持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加强创新生态协同,注重设施统筹,避免重复建设,着眼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服务链耦合互动,实现生态互洽。加快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组织,健全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信息中介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冯 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离不开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为此建议:一是“引得来”。进一步落实好《辽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鼓励和支持柔性引才若干措施》;组织实施“新乡贤归雁工程”。二是“育得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利用支持东北高校发展的有利契机,支持农业地区职业本科大学建设。三是“用得好”。重大科研项目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择优委托;抓好人才、科技、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四是“留得住”。适度增加农业科研和基层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安排专项农业科研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薪酬激励力度;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安居工程”,为乡村营造拴心留人的就业创业环境。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赵 亮
为推动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建议: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形成集群优势。加快打造竞争新优势,制定突破性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二是发挥龙头作用,推动协同发展。汇聚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要素,带动“科工贸产学研”一体发展,形成产业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三是完善人才政策,吸引留住人才。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辽创业就业,充分激发创新潜力,推动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四是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引领发展。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支撑,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
用好金字招牌开发应用场景 推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集群发展
台盟辽宁省委员会
2022年,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强化了我省作为国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发源地的优势地位。但我省也存在产业集群发展缺乏产业链衔接,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我省要切实抓住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金字招牌”的政策窗口,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以集群名义向国家申请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用重大项目牵引核心技术研发和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立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潜在市场,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实施产品和服务定制,在本省“内循环”中加速产品迭代升级。以头部企业为中心,强化产业集群高新产业园区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加强高校学科建设 培育振兴发展急需创新人才
于万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这都需要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为此建议:一、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定期研究需要重点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供高校参考;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健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二、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关注国家重大战略与我省重要产业相关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建立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三、加强产业需求学科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畅通校企沟通渠道,根据产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四、加强学科建设统筹与管理。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完善多元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发挥学科优势明显院校与同学科科研单位的合作拉动作用。
推动医工交叉融合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王丹波
我省应该聚焦医工交叉科技创新,将学科整合优势转化为创新动力,以医工融合创新成果提升临床医学水平,赋能医药产业发展:一是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强强联合。创新政府与高校协同管理模式,推动医学学科和理工科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二是搭建平台,实现专业运营,服务技术转化。强化医学基础及基础应用研究,引入专业团队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三是促进交流,强化相互对接,推动形成合力。深化交流,强化对接,贯通医工交互发展、交叉融合,提升临床医学水平。四是加强引导,促进高效融合,实现本地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制定鼓励政策,促进成果在省内实现转化。
推进校地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我省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众多,学科门类齐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现阶段,我省在促进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校地合作动力不足、校地合作资源分散、政策体系缺乏完备性、缺乏长期发展机制等问题。为更好推进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构建完善政策体系为校地合作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搭建平台;推动产业与人才精准对接激发创新活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留住振兴发展人才。
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共同体 为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支撑
严加军
我省是科教大省,高校资源丰富,创新家底厚实,应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一体化创新体系,深化高校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和经济开发区联动融合,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高校科技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构建“赋权+平台+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助推企业孵化,加速成果产业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强力支撑、集聚发展动能。
依托高校科研优势 建设国家级“智慧海洋”创新平台
致公党辽宁省委员会
“智慧海洋”是指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整合海洋信息和数据资源,推动海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最终形成智能动态服务体系。我省应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智慧海洋管理和海洋大数据中心,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助推海洋经济发展。建议:一是建设海洋信息产业创业园和信息技术特色园区。引进重大海洋信息化项目和龙头企业来辽落地投产。二是明确责任主体,打造系统工程。搭建“智慧海洋”管理平台,统一指挥推进,对接国家相关系统平台。三是做好研发、数据、智库平台工作。运用基金和工程奖励等方法,鼓励进行理论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加快数据平台建设。
优化我省科技创新法治环境
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
目前,我省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内部规范等缺少相互支撑,甚至存在不协调、相互冲突的问题,制约着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为此建议:1.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法律规定的原则框架内,探索为相关改革举措提供地方立法支撑。2.围绕辽宁实验室建设,创新体制机制,配套完善政策法规。3.建立合规、容错、纠错机制,严格区分“尽职免责”与“谋取私利”的情形。4.调整国资监管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监管方面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定。5.调整政府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国有科技成果市场化开发利用激励机制,同时做好监督方案。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农工党辽宁省委员会
科技金融是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为基础,以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业务流程为手段,以服务科技企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为目标的金融活动,能够有效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为此建议:第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良性循环格局。要继续深化改革,形成“耦合度高、契合度好、精准度稳”的发展局面。第二,大胆探索本土发展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围绕“科技—产业—金融—中介”,构建本土发展模式。第三,围绕“专精特新”,塑造产融一体化新动能。第四,围绕政策优化,加快境内境外融资双循环。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工商业联合会
近年来,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在高增长的态势下,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不大、活力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三是缺少资金,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不够。为进一步推动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经调查研究,我会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发展活力;二是构建宽松高效金融支持体系,深化科技金融服务;三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