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邓超上了跑男以后不好好演戏了,这恐怕不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上多了综艺以后,许多演员因为在剧情中“暴露本性”获得恶评,另一些则失去了与观众之间的某种“屏障”,他们再去演作品,观众就不信了。邓超还只是演正剧的时候被观众调侃,觉得他会张口就来“we are 伐木累”,而周雨彤原本还是极有前途的90花,节目之后被骂得体无完肤。
并不是说观众不能接触艺人的私生活,只是有时候消解辛苦构建起来的演艺形象以后,观众对艺人的感官是会变差的。艺人消费自己的个人信誉去博取流量,损失的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流量资源都难以度量,如何把握这个“消费自己”的尺度,会成为艺人的必修课。
《再见爱人4》,流量确实很高,麦琳都可以带货了,但是李行亮的演唱会谁还愿意看?本来就是过气艺人,当着镜头演这么劣质的“冲突—和解”,现在你还能信他的音乐是真诚的,是好的吗?同样的,《一路繁花》对李小冉肯定也不算是好事……节目再不收着点,她那种略带文艺的神经质美人形象,可能就不成立了。倪萍和刘晓庆或许不太在乎一个节目对整体形象的影响,但长此以往,再厚的家底也会经不起挥霍,毕竟个人形象是所有艺人安身立命的东西。
艺人是需要立体化的个人IP的。演艺圈作品内外的良性互动,既能增加创作者本身的热度,很多时候也让观众对作品更加念念不忘。综艺原本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舞台,让艺人打造立体形象、作品增加曝光度。《快乐大本营》20年长红,能否登上快本一度被认为是度量艺人咖位的标尺;岛上的《康熙来了》贡献了一批“康熙咖”,大陆观众单纯靠一档综艺,就认识了许多台湾艺人……这些例子都说明综艺本身可以建构形象、表达观点,而不是单纯地压榨和消解艺人形象。
可是,当综艺的整体设计越来越倾向于“压榨流量”,尤其是“真人秀”这样本应“真”字当头的综艺节目因为流量脚本变得没有“真人”只有“秀”,不仅观众会感觉到不适,艺人上综艺的隐形成本也在变得越来越大。长此以往,综艺会变成一座声望的磨坊,爱惜羽毛的艺人会越来越远离综艺。当“上综艺”真的变成艺人的一种罪过,恐怕作品本身也会更加单薄。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