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持续助力生态保护。高原典型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突破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获得10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建成拉萨地球系统多维网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示范工程,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查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和碳汇功能,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和碳中和国家目标……近年来,西藏持续在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研究,一批创新成果在服务高原生态保护上的效应逐渐显现。

以高原垃圾处理技术为例,科学家研究形成高原固废生物质低碳化能量利用技术体系,有效降低固废处理成本约15%,环境污染减排大于75%,相关成果已推广至青海等地,实现经济效益近3亿元。

守护高原生物多样性

2024年1月26日,科研人员在墨脱县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在海拔4415米高度拍摄到金猫活动影像,成为迄今为止金猫在全球的最高分布海拔。

“金猫是濒危物种,能在西藏墨脱见到实属罕见。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是全球金猫色型最丰富和复杂的地区之一,目前监测记录到的金猫至少有六种色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说,这说明墨脱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不断向好。

西藏地区气候十分独特——自东南向西北,由暖热湿润向寒冷干旱呈递次过渡;自然生态由森林、灌丛、草甸、草原到荒漠呈带状更迭。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着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天然乐园。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宏介绍,截至2023年底,西藏自治区已记录的野生植物共9600多种,含苔藓植物700余种,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7489种,中国特有植物2760种,西藏特有植物1075种;各类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383种,各类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383种,陆生脊椎动物107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19种,绝大多数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

“我们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高度,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说。

从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到成立西藏自治区党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再到完善执法流程等一系列机制,西藏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推动生态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释放美丽西藏建设生态红利。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地球第三极”的山水间,各族干部群众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价值,在我国以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自然环境看,西藏自然生态先天敏感而脆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暖湿化迹象明显,生态安全隐患和自然灾害风险随之不断增加。

“西藏深刻认识青藏高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努力构筑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安全风险可控、人民群众认可满意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新格局。”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李桑说。

保护敏感脆弱生态环境,把牢底线红线。西藏划定并严守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近年来,西藏颁布施行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把牢生态底线红线提供强大法治支撑。

保护脆弱敏感生态环境,实行特殊机制。西藏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以上。

目前,西藏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加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等中国江河源头的保护与修复;羌塘、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高黎贡山、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典型区域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推动西藏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保护脆弱敏感生态环境,推进重大工程。南山公园位于拉萨河南岸,是俯瞰拉萨城区的绝佳观景点。“近十年,我多次到拉萨旅游,每次来感受都不一样。之前南北山光秃秃的,朋友说这是因为西藏高寒缺氧种不出树。现在来南山,看到栈道两旁都是树,变化真大!”来自广州的游客黄先生说。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实施绿化工程,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2021年,西藏规模最大的营造林建设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到2030年,工程将完成营造林206.7万亩;建设完成后年均可新增储水约4980万吨,年均固碳量22.91万吨,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

“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退化湿地保护修复、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防沙治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西藏陆续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项目,累计已投入127亿元。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一系列举措,为雪域高原带来水清、草绿、天蓝。

2023年底,西藏全区7市(地)空气环境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沙尘天气大幅减少;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安全稳定,西藏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以生态科研支撑生态保护

青藏高原对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气候变化影响深远。全面推进第二次青藏科考,建设科学研究基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西藏持续以生态科研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支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2023年10月1日,18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标志着我国具有开展极高海拔登顶科考的体系化能力和建制化队伍,实现战略上的拓展。2022年和2023年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这些登顶活动,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次科考深入分析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机理,在国际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产出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参与编制《西藏生态文明高地规划》,发布《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等权威科学报告,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制定。

“将科考成果融入国际组织和计划发展战略,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我们正为此不懈奋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表示。

加强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青藏高原生态科研基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介绍,该所已在青藏高原上部署10个野外观测台站(中心),其中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站成为国家级野外台站。

据了解,在青藏高原所发起成立的“第三极环境”“泛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的基础上,我国正在推进“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聚焦人类共同命运,构建三极科学研究共同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