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之后,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这一概念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向。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都是来自于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当前,世界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能的同时,也伴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外科技合作交流受到冲击等复杂不利因素。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向重视效率和质量的“高质量”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等难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指明了新发展阶段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激发新动能,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在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我国更需要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首次提出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此后,中央会议多次提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总结概括中央有关新质生产力的历次讲话,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产生的先进生产力,具备高质量与高效能的特征,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新技术”“新产业”两个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之一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技创新,特别是发展原创性、颠覆性的新技术。“原创性”和“颠覆性”凸显了对技术创新的高要求,即重视原始创新,超越传统模仿式、渐进式的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具体的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四大领域:一是高端装备技术,如航空发动机技术、燃气轮机技术等;二是数字科技前沿领域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三是融合应用技术,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四是可以孕育新型生产工具技术,以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

“新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产业发展是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承载和表现,是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路径。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中。不仅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也要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发展,对未来产业进行布局建设。根据我国“十四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除了上文提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外,还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未来产业则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和未来材料、能源等产业方向。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早日实现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质量强国等战略目标。

新质生产力的“质”体现为“高质量”“高效益”,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关注点。新质生产力不再是传统的一味追求经济“量”的增长,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符合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态势。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高效益”,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基础。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无法被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所解释的部分,可以反映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陈彦斌等,2023)。根据人民银行王鹏等(2023)的研究表明,1997年-2021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达32.1%,但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早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是理解和衡量在新质生产力中“质”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蕴

“新质生产力”理论意义深刻,实践意义重大。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的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我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结合了世界科技进步和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的时代背景,反映了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生产力需要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体现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体现。

“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的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在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具体形势,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概念进行了新的理论跃升,融合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对生产力的具体认识。同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

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指向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重要和丰富的政策含义,将成为政府各部门出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指南。同时,也为企业家和创业者确定发展方向与战略,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投资者参与和活跃资本市场带来了政策东风与信心。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重点鼓励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那些建立在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且有着重大发展需求的产业。相较于“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新的内涵,在保留了新一代信息与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基础上,将环保低碳改为绿色环保、增加了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构成的“三新”经济占GDP比例为17.36%,增速为6.5%,远高于GDP增速,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未来将会拓展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重视从需求角度提高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水平。例如,航空领域的巨大客机需求推动大飞机制造技术快速创新和升级,促使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顺利投入商业运营,推动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因此,相对于供给推动型,未来的产业发展模式更倾向于需求拉动型,将会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未来产业是指基于前沿科技驱动的前瞻性产业,正处在发展的孕育期、萌芽期或者成长初期,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颠覆性,同时不确定性也较大。根据工信部等七部门在2024年1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国将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能源以及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的产业发展。在上述领域将会加快产业化,建设先导区,增强引领作用。同时还将完善金融配套措施,鼓励利用好产业投资基金,出台更多扶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的政策。

二是预计加大扶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力度,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支持数字产业化方面,将会以更大力度支持先进性能芯片技术研发投入,新型人工智能以及算力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从今年开始,将持续部署和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在支持产业数字化方面,将会扩大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和范围,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数字化转型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等。根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产业数字化领域从今年开始将会深入开展两大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等。此外,还将继续鼓励平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平台企业在改善就业、推动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对内改革方面,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一方面,通过科技领域等体制改革,如科研机构运营机制与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改善资本市场运行状况,将技术创新、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协同起来,让市场机制更好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此外,还将会进一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人才的重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对外开放方面,需要通过扩大对外高水平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与协同。即使我国现在面临较为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但仍会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姿态,积极推动中外技术交流合作,保持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借助外部力量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