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是非盟总部所在地
【项目名片】
亚吉铁路,全长752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横跨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西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至吉布提,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该铁路是继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非洲修建的又一条跨国铁路,也是按照中国标准建设和运营的非洲首条全产业链电气化铁路,将埃塞俄比亚这一“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极大促进了“非洲之角”的互联互通与经济发展。
列车奔驰在亚吉铁路。(图由受访对象提供)
骆驼刺,是戈壁、沙漠中最常见的植物之一,虽然默默无闻,却是在沙漠戈壁最前沿抵御风沙蔓延的勇士。
在非洲大陆埃塞俄比亚的德雷达瓦市,在鄂央企中铁十一局亚吉铁路维保项目部就坐落于茫茫骆驼刺丛林中,无论环境多艰苦,他们都深深扎根了9年,守护着亚吉铁路。
2018年,在中、埃、吉三国合作之下,一条长752公里的电气化铁路将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相连,带动沿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这条铁路就是亚吉铁路,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维保、运营的首条全产业链电气化铁路。
经过5年运行,亚吉铁路已经成为当地的“经济生命线”。9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踏上这条“繁荣之路”,感受这条路带来的巨变。
经过培训,埃方铁路技术人员不再害怕爬接触网了。
一份沉甸甸的火车头奖章—— 铁路未因一次外部事故停运
9月5日,穿过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市市区,经过一段尚未修完的柏油路,德雷达瓦火车站映入眼帘,耸立在高原之上。这是一栋典型的埃塞俄比亚风格建筑,高大、雄伟又兼具中国特色,已成为德雷达瓦的标志性建筑,“我们项目部就在车站后面。”项目部工作人员顾德江说完,汽车随即斜穿进一段弯曲、坑洼的土路。沿路,风沙四起,汽车被棵棵骆驼刺环绕,如同行走在骆驼刺丛林之中。
汽车很快驶进一个黄色小院子,中铁十一局维保项目部就在这里。
“欢迎欢迎。”项目部经理谭辉迎了上来。门口处,身着迷彩服、枪不离手的联邦警察警惕地看着我这个陌生人。谭辉将记者拉到一旁,小声说:“这是守护项目部当地的联邦警察。你没注意到吧,院外还有两道关卡,都是由持枪的联邦警察把守。”
项目部负责亚吉铁路337公里路段“四电”和工务维保任务,分成4个工区,11个工作点。谭辉介绍,工区线路长、环境复杂,部分区域偶尔会发生民族冲突、地方冲突等,威胁到铁路和工人们的安全。
谭辉带着记者登上项目部唯一一辆“防弹轨道车”。这是工人们巡线、送补给的交通工具,四周用加厚钢板护体,前挡风玻璃上,只露出两块电脑屏幕大小的“眼睛”。车身坑坑洼洼,有弹孔,也有被石头砸过的痕迹。
铁路两侧,坚硬锋利的骆驼刺一不小心就将手臂划出一条长血痕。“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从未退却。”谭辉说,有一次,一辆满载货物的火车与轻卡相撞,撞断了2根接触网。在缺人少大型设备的情况下,20多名工人顶着大太阳,挖坑、立柱、装金具、调整接触网、送电等,前后仅用11个半小时完成抢修任务,保证当晚7点列车开进车站。
“9年间的故事太多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坐在一起,大家唏嘘不已。张涛没赶上妻子生二胎,马晓辉的一胎也没有赶上,李进春与妻儿分离三年再次重逢。“但我们没有后悔过,在大家的守护下,钢铁巨龙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这个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谭辉说,五年来,铁路未因一次外部事故停运。因该项目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连续两年向中铁十一局发放了表扬信,项目部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谭辉也荣获火车头奖章。
火车停靠在德雷达瓦火车站,乘客们正在上车。
一个关于“MM”的有趣故事—— 中国师傅和外国徒弟有独特的交流方式
德雷达瓦的气温基本保持在20多摄氏度,但一出太阳,紫外线还是很强烈。
9月6日这天,正碰上大太阳。项目部信号施工队长季殿虎和埃塞俄比亚的技术人员巡至控制道岔的转辙机时,季殿虎比划着说:“Two MM(字母发音)。”一旁的约纳斯点头回答:“OK,OK”。
“季师傅,MM是什么意思?”记者有些不解,难道是那个知名的巧克力豆?
“就是间隔两毫米的意思,我不会毫米的英语单词,就用MM替代,时间久了,他们也习惯了。”季殿虎看出了记者的“迷糊劲”,哈哈一笑。
“别看我好多英文不会,但这几年也学了不少当地方言。”随即,他从工具包里依次掏出扳手、锤子、起子,“拼撒、马福加、马刀沙(均为当地阿姆哈拉语音译)。”“yeah!yeah!”约纳斯竖起大拇指。
在这里,中方人员不仅是工人,也承担着当师傅的重任。“我英语不好,在课堂做培训时,旁边有翻译,但一到现场,就只能在中英文、阿姆哈拉语、翻译软件和手势之间来回切换。时间长了,就和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交流方式,一旦换个老师又得重新适应。”季殿虎说。
埃塞俄比亚此前只有内燃机车,对这些新招聘的年轻大学生来说,电气化铁路是全新的领域,需要老师们手把手传授知识和技术。
“我们没有接触过电气化铁路,一上高空,腿直抖。”26岁的约纳斯毕业于迪拉市迪拉大学,大学时期他学习的是通信专业。在中国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如今,他基本上能胜任信号相关工作。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能给家人提供帮助,供弟弟读书。
42岁的丹尼尔是德雷达瓦市人,负责安保和后勤工作,在项目部工作了9年,是待得最久的当地人。“他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工作,还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丹尼尔说。他刚刚在市区买了房,有一个稳定的住所。
一条打通任督二脉的“生命线”—— 年营收以40%的速度增长
德雷达瓦市是埃塞俄比亚第二大城市,是连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亚丁湾吉布提港口的枢纽。
有了亚吉铁路,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让各种要素欢畅流动。
“白色的集装箱运送的都是冷藏产品。”在拉布火车站,亚吉铁路运营和维护公司党工委书记、总经理彭丹阳望着身后一列待发的火车,眼里满是希冀。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最大的内陆国,人口超过1亿,是非洲第二大人口国。这里,95%的物资通过公路运输至邻国的吉布提港口出口,80%以上的原材料、快销品、轻工业制品,石油、小麦、化肥、食用油等依赖进口。
亚吉铁路开通前,一辆辆大货车成群结队往返于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港之间。七八百公里的路段,车祸、冲突、运输价格都是漫漫长路中的“拦路虎”,货物运送不及时、安全性有时无法保障。
彭丹阳见证了亚吉铁路从设计到建成、投运的全过程。彭丹阳介绍,2018年亚吉铁路开通第一年,仅有15%的进出口集装箱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如今,95%的集装箱货物走铁路,亚吉铁路年营收以40%的速度增长。“亚吉铁路越来越被当地人视为‘生命之路’‘繁荣之路’。”彭丹阳感慨。
“铁路20个小时内就可以将货物送到,综合物流成本也减少一半以上,我们每月的货运量由一两百标箱提高到五六百标箱。”非运贸易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萨容见证了亚吉铁路带来的变化。她说,以前公路运输的安全、到货时间都无法保证,短则3天,长则7天,甚至收不到货。她欣喜地看到,纺织企业由几十家增加到100多家,国家的纺织产业在快速发展。
“从无到有,我们不断探索,为埃方提供中国经验。”彭丹阳说,尤其是2022年,经历战争和疫情,亚吉铁路运输收入仍然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盈亏平衡。未来,在埃塞俄比亚规划的14个工业园区中,有10个在亚吉铁路沿线100公里以内,“繁荣之路”触手可及。
李进春幸福一家人。(受访者供图)
爱在“一带一路”
我和外国妻子磨合得越来越好啦
“真不凑巧,我老婆刚带着孩子回到提格雷州。”在项目部,李进春遗憾地说,因为疫情和当地战乱等原因,莱特尔和儿子在中国生活了三年,今年7月才回到她的老家——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州。
32岁的李进春是四川达州市人,和妻子同龄。“虽然是混血,咱中国人的基因很强大啊,孩子除了头发卷外,也是黄皮肤。”大家笑着揭秘。
在远在异乡的埃塞俄比亚,李进春跟记者聊起来这段来之不易的跨国之恋。
“她的家庭条件在当地算中上等水平,上过学,并通过招聘来到项目部的厨房工作。”李进春说,抬头不见低头见,单纯善良、勤劳能干的莱特尔吸引了他的注意,便对莱特尔展开了猛烈追求。不到半年,两人确立了恋人关系,2016年在当地办理了结婚手续。2019年,两人生下一个可爱的儿子。
2020年一家三口回到中国探亲。“那时正遭遇新冠疫情,她的家乡也发生了战乱,我不放心就把他们留在了中国。”李进春说,回到项目部后,三年间,他只回去了一次。妻儿独自居住在汕尾市,二哥二嫂时不时过去帮忙。
“她很通情达理,一交流、沟通,她听得进去。看到我累的时候,她知道关心我,嘱咐我多休息。”说起妻子,李进春满脸幸福。他说,妻子勤劳能干。“她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哥嫂每次都夸她‘把地板砖拖得像抛了光一样。’”李进春说,经过头两年的艰难磨合和适应,两个人逐渐越来越合拍。妻子也爱上了中国,习惯了中国的生活,理解中国的文化,她不仅交到了中国朋友、非洲朋友,还学会了骑电动车、网购。
今年7月,随着提格雷州逐渐稳定,李进春赶在结束项目任务前,让妻子带着儿子回到埃塞俄比亚,跟家人团聚。“项目结束后,我们会回到中国生活。”李进春期盼着。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