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沿着总书记在沧州视察的足迹,本报记者走进港口码头、村庄,倾听亲历者讲述总书记与干部群众在一起的感人细节,展现全市干部群众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的奋进姿态,展示沧州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答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的生动实践。

864a57ca-f6d8-4d1b-ab39-d41f1c418eb6.jpg

集装箱货轮停靠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

逐梦扬波向深蓝

本报记者 刘 杰

集装箱货轮停靠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

蔚蓝的渤海之滨,黄骅港煤炭港区,海风阵阵,汽笛声声,黑亮的煤炭被皮带长龙载着向前奔跑,设备臂架伸缩有序,将煤炭“放”入指定位置,为全国能源保供增势蓄能。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视察,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一年时间过去了,黄骅港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

在黄骅港大宗散货码头矿粉堆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机械往来穿梭,工人们正进行施工作业。

在码头,记者遇到了正在现场解决项目建设问题的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辉。他介绍说:“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抓落实,具体成果已在方方面面得到体现。”

如今,黄骅港打通反向综合运输大通道,不断扩大内陆市场份额;加入世界物流护照计划,航线通达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腹地港口联动格局更开放,成功布局雄安新区等12个内陆港,与多条铁路线紧密合作,集装箱多式联运工程形成品牌效应。

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是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重要支撑。为此,黄骅港整体谋划了总投资96亿元的7条铁路线和1个港外编组站建设项目,加强邯黄铁路、朔黄铁路及沧港铁路三条进港主干线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集港与疏港效率。同时,开工建设了综合物流园项目和黄骅港集疏运体系项目,全力推动黄骅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让黄骅港成为环渤海区域最具成长性的深水大港之一。”王宝辉说,“随着黄骅港上升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其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黄骅港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

■ 持续改善港区环境,变身“海岸花园”港口

微风徐来,芦苇飘荡。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莲园”内,由港口货轮收集的压舱淡水,经管道汇入锦鲤池。池水清冽,鱼儿畅游,池面上不时有鸟儿飞过,行走在岸边蜿蜒的木质步道上,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随着视角变换慢慢展开。

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汪大春介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他们着力加强港口能力建设,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其中按照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推进“煤五期”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规划中的“煤五期”项目,将会充分考虑水系连通和水源调用,把湖泊湿地的打造嵌入到生产体系谋划中,更好发挥“原装”效果,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使港口可以在保持经济活力的同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样本。目前,煤炭港区已拥有“两湖三湿地”,周边绿植掩映,风景如画,使这一煤炭港口,有了不一样的韵致。

黄骅港建设一直情系绿色发展。煤炭港区引进筒仓工艺,将煤炭装进“口袋”里,以物理方式从根源上防止煤尘外溢,刷新了多数人对煤港“黑漆漆、脏兮兮”的传统印象。“煤五期”项目继续沿用且不断完善筒仓装卸生产工艺,在筒仓内壁计划施以高强耐磨材料,目前正在三期和四期筒仓做试验,工艺日益成熟。

“在‘双碳’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汪大春说,公司将通过5个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动港区由低碳向零碳、负碳转变。具体包括,零碳港口建设研究项目,深入诊断港区在能源利用和低碳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挖掘节能降碳潜力,打造零碳码头建设样板;4A级工业景区申报项目,在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领域创建示范点,完成4A级工业景区申报;零碳港口试点申报项目,以黄骅港煤炭港区三期码头为申报试点,主动推进审批流程,加快申报进度;加快光伏、风力发电建设规划;新能源拖轮项目,采购新能源拖轮,实现港区作业拖轮用能绿色化;船舶岸电应用项目,积极鼓励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确保全年接驳率达95%以上。

■ 全力打造能源枢纽,守护国家能源安全

“去年5月,7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还没有竣工验收。如今,一期已经投入使用,二期正在加快推进。”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主管梁秀忠说,这一年来,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港口建设实现新突破,港口高质量发展底气更足。

今年一季度,黄骅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8807.14万吨,同比增长11.53%,增速在全省港口中位列第一;煤炭吞吐量占国内煤炭下水总量的31.6%,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黄骅港还将新增4个7万吨级煤炭装船泊位,设计煤炭运输能力为每年5000万吨。项目投入运营后,得益于朔黄铁路3万吨级重载列车等运输力量保障和码头接卸能力提升,黄骅港煤炭运输能力将从2.1亿吨提升到2.6亿吨,为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提供有力支撑。

“能源保供涉及千家万户,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切实发挥能源保供重要枢纽港作用,创新抓好‘改革、发展、转型、品牌’四条新质主线,让能源保供的基础更牢、效率更高、能力更强,确保能源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中心经理刘金光说。

构建通达世界的海上物流通道

——访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辉

本报记者 孙晓卉

在黄骅港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毅成2”货轮缓缓驶离港口,前往上海港。这条装载着箱包、家具、地毯等多种货物的船只,将经上海中转驶向美国洛杉矶,这也标志着黄骅港集装箱内外贸航线又添“新丁”:“黄骅港—上海—洛杉矶”集装箱航线。

“港口强不强,要看集装箱。发展集装箱业务是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重要内容。”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辉说,一年来,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去年,黄骅港成功加入世界物流护照计划,2023年以来,新开通至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广州等集装箱内外贸航线9条,累计开辟集装箱内外贸航线19条,同世界上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港口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视察,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当时,我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黄骅港综合港区发展情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宝辉仍心潮澎湃。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黄骅港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集团上下全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拓展和提升物流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港口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展港口对外开放空间。

“去年,我们谋划了系列铁路专用线项目,开工建设了黄骅港集疏运体系项目。推动邯黄铁路、朔黄铁路及沧港铁路3条进港主干线互联互通。”王宝辉介绍,集疏运体系项目和3条铁路的连接贯通,将进一步完善港口集散运输能力,煤炭、铁矿石、有色矿等大宗货物公转铁、散转集将更加便利,海铁联运得到强化,港口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得以打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黄骅港已成为环渤海区域最具成长性的深水大港之一,并上升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

4月8日,沧州黄骅港—雄安新区内陆港揭牌成立,将为周边产业提供优质的口岸服务,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也将大幅提高企业物流运转效率。这一内陆港将黄骅港的海运、场站、保险、供应链金融、国内国际贸易等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前置到雄安新区,为雄安新区打造高效、便捷、经济、稳定的出海运输通道,畅通雄安新区和沧州的联动发展要素流动渠道,开辟产业联动廊道。

“在迈向深蓝的同时,作为纽带,黄骅港积极拓展内陆港业务,让腹地和港口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合作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王宝辉介绍,为强化黄骅港与冀中南及中西部腹地的联动发展,沧州在邯黄、朔黄、太中银3条铁路沿线加快布局内陆港,已挂牌建立内陆港12个,港口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港口与腹地之间的通道更加畅通便捷,辐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平遥至黄骅港的海铁班列自开通以来,基本实现“天天班”和“重去重回”。

眼下,黄骅港建设正酣:总投资558亿元的集装箱、滚装、原油、LNG等21个码头项目正在建设;实施综合港区、散货港区20万吨级航道改造提升和系列铁路专用线等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与宁波舟山港、新加坡港、迪拜港等港口合作,做好黄骅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

王宝辉说:“我们将全面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让港口变得更美、更强!”

当好“压舱石”守好“大动脉”

——黄骅港煤炭港区见闻

本报记者 康学翠

初夏时节,万木葱茏。黄骅港煤炭港区内,一派繁忙生产景象:煤炭堆场内,细密水雾均匀有序地洒向一个个煤堆,现场微尘不起;旁边就是世界最大的筒仓群,高高矗立,桥吊、翻车机、堆料机、取料机、装船机“各司其职”,忙碌作业。

生产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操控着设备,屏幕上,各作业区工作进度一目了然;即将到港列车班次、煤种、吨数以及天气情况滚动呈现……这是国能黄骅港务有限公司刚刚投用的智能管控平台。有了它,可以对生产现场整体把控,有任何情况,可及时调度、早作准备。

黄骅港煤炭港区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视察,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一年来,国能黄骅港务有限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在基础设施建设、内外贸航线拓展及软环境建设上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去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煤炭装船20948.6万吨,占国内煤炭总下水量的29.6%;实现7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打通“疆煤”从新疆至黄骅港全程铁路集装箱运输新通道……今年4月,总长超4公里、载重3万吨级的“钢铁煤龙”开行,对能源保供,提升我国煤炭运输能力、探索重载技术前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能源保供不是口号,是全港上下扛在肩上的责任。据介绍,黄骅港煤炭港区智能化程度很高,实现了现场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但在严寒天气,进港列车冻煤逐渐增多,冻煤紧紧粘在车厢内壁上,不能随翻车机落进料仓。去年12月底,一次寒冷天气导致33趟进港列车出现冻煤,千名清煤工分成三个班组,24小时不停清理,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他们却浑身冒汗,湿透了衣服。

产业发展要紧扣国家战略。为此,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推进黄骅港“煤五期”、南港区物流园区等重大工程建设,谋划了7万吨级双向航道延伸工程、煤炭港区六期预留岸线及陆域开发等项目,提升港口能力,拓展港口业务范畴。目前,黄骅港“煤五期”项目将进入施工阶段。“煤五期”项目将继续完善筒仓装卸生产工艺,顶部形状由原来的平顶改为穹庐状,增加煤炭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也是我国当前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推动绿色发展,并非不要煤炭,而是要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立足于此,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针对煤炭抵达港区后的翻、堆、取、装等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技术革新,把煤港建成了国内首家AAA级煤炭港口工业旅游景区。据悉,黄骅港荣获“中华环境优秀奖”,煤炭港区被中国港口协会评为“五星级绿色港口”。接下来,他们将重点围绕“零碳港口”“无废港口”“生态港口”建设三个方向,推进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全港上下将牢记使命,当好保供“压舱石”,守好产业链运行“大动脉”,为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作出更大贡献。

4956ff5b-609d-4087-88e8-27ca4f2a377e.jpg

旱碱麦丰收在望。 殷 实 摄

cf1209ae-8f4f-46d2-8a29-d3572dd61aa1.jpg

专业人员正在进行小麦“一喷三防”作业。 殷 实 摄

987c2bc0-e915-4768-9c72-af7052bf054e.jpg

在黄骅面花非遗工坊,村民展示相关产品。 殷 实 摄

014b0921-b344-45ec-8b0c-7b6f4aa3bbac.jpg

麦田里建起全天候远程监测设备。 殷 实 摄

460e1879-1435-420d-ad99-3771e71f72fe.jpg

农技人员检查小麦病虫害防治情况。 殷 实 摄

盐碱地涌动新希望

本报记者 韩学敏

初夏时节,生机勃勃。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麦麦田里,满眼青绿,小麦长势喜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更为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一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广袤的盐碱地上涌动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

■ 做优种子“芯片”

5月8日,记者来到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的旱碱麦繁种田,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相关负责人郭楠面对眼前这片麦田感慨地说:“看,这片麦子长势多好。如果不是本地人,你能想到它们扎根的是一方盐碱地吗?”

好地长好麦,这似乎是“常理”。但在这块土地,只能逆势而为。

盐碱的土地、偏少的降水、较低的产量,长期困扰沧州东部农业生产。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科技人员不断开展良种选育,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等多个品种。其中,“捷麦19”作为目前旱碱麦项目主要种植品种,在沧州运东、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的盐碱地区备受欢迎。

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培育“适地”种子的故事也在反复上演。走进试验站,一片片麦田映入眼帘。“这是耐盐鉴定池,里面种植的都是正在选育试验的旱碱麦新品种,有近40种。”试验站站长孙宏勇说。

历经农技人员反复选种与改良,目前全市已优选育成抗盐碱作物“冀麦32”“捷麦19”“捷麦20”“沧麦6002”“沧麦6003”等一批旱碱麦品种,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两个旱碱麦新品种,新培育的11个旱碱麦新品系已进入审定程序;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这些适宜盐碱地种植的良种不但在沧州广泛种植,还落户天津和山东的盐碱地,年推广播种面积200多万亩。

今年2月,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落户沧州,为进一步汇聚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注入新动能。

■ 科技赋能小麦种植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盐碱地麦田,地头新增了一座农业“四情”监测站。“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看数据。”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局长聂晶告诉记者,利用这些设备,就能实时监测虫情、墒情、苗情、灾情。

盐碱地里配适高科技,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近年来,随着沧州不断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越来越多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其中:广挖水渠,按照“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引地表水对盐田进行“冲洗”;采用化学、生物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地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成效在渐进式显现。

“一年种小麦、玉米两季粮食,每季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说起盐碱地治理的成效和潜力,与盐碱地“缠斗”30多年的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徐玉鹏深有感触。

同时,科技人员还不断探索将“农机+农艺”技术融入盐碱地治理之中:对盐碱地重施有机肥,每年秋冬季,增加麦田的镇压次数,起到保墒、提墒作用;开发微垄覆膜侧播保墒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在盐碱地种植苜蓿、黑麦草等聚盐植物,把盐“吃”进聚盐植物体内,带走部分土壤中的盐分……新尝试层出不穷,让人耳目一新。

目前,沧州市已完成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余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154.7万亩,种植面积扩大54%,目前普遍长势良好。

■ “花样”产品延伸产业链

向盐碱地要食物,还要向特色农业要效益。

“以前,面花是节庆食品,如今走上了百姓日常生活餐桌。”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级面点师孙建军说,他将面花发展成了文创产业,研发了“十二生肖”等系列面花,年出货量上万套。

不仅如此,孙建军紧跟市场潮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对旱碱麦面粉进行深加工,推出了多种创新型面花美食,深受客户青睐。

积极发展深加工,是延伸盐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沧州市级以上旱碱麦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随着旱碱麦产业链不断延伸,过去农家传统蒸制的面食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如今,面花馒头成了沧州的又一个特色产品,除在当地商超进行售卖,还大量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透露,产业链条的延长,助推当地旱碱麦附加值提升了40%左右,“每斤小麦能多卖0.15元、每斤面粉多卖1元到2元,一个馒头能比过去多卖1元。”

不仅如此,我市还根据盐碱地不同类型特点和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发展旱碱麦、瓜果、蔬菜种植以及渔业养殖等盐碱地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促进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

新的希望,每天都在这片土地上生发。端着刚出锅的面花,孙建军一边热情地邀请大家品尝一边说:“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让盐碱荒地变成“丰产田”

——访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

本报记者 邢 程

又是一年农忙时,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海兴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实验基地,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正在观察麦苗长势,记录相关数据。

“这里种的多是‘小偃155’,虽然受去年天气原因影响,冬小麦比往年晚播了一个月,但预计收成会和往年差不多。”说着,郭凯随手捏起一块土放到嘴里,用最简单的“土方法”检测土壤盐碱化程度。

在盐碱地上播种丰收希望,是郭凯的一大心愿。“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沧州视察,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看旱碱麦种植情况,我有幸当面作了汇报。这一年,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加紧开展各项研究,立志要把这片盐碱地变良田。”

郭凯说,海兴县紧邻渤海,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地下浅层咸水分布广,实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咸水资源科学利用的课题。

这些年,他和其他科研团队成员试验发现,这里的苦咸水不能灌溉庄稼,但可以利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改良盐碱地,实现“以盐治盐”。

去年冬天,海兴县气温降至-10℃左右时,郭凯等科研人员抽取了地下咸水灌溉到重度盐碱地上,这些水在地表结成冰层。今年开春,随着气温升高,高浓度结冰咸水率先融化下渗,带走耕地大量盐分,最后融化的微咸水和淡水再渗透洗盐,从而实现盐碱地耕层脱盐的效果。

土地盐度降下来,效果还要保持住。他们在实验基地展开了耕层微域控盐新技术研究。所谓耕层微域控盐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以耕层为核心,在耕层土壤培肥的基础上,通过在地表覆盖、耕层下方铺设秸秆隔层等方式,以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郭凯形象地比喻说:“这就相当于把耕层变成‘夹心饼干’,既可以改善土壤盐碱度,还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结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片片的盐碱地都会因这些新技术破‘碱’重生,让盐碱荒地变成丰产田。”

“一年来,我们不仅积极优化盐碱地培肥节水调控,也加强筛选适宜重度盐碱地种植的经济作物、饲草作物、耐盐绿化植物等。”郭凯说,经过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多重试验,目前,海兴重度盐碱地已可用于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芦笋、秋葵、枸杞、白蜡、玫瑰、柽柳等多种耐盐作物的种植。

同时,郭凯还和研发团队一起,积极探索“农机+农艺”技术在高效耕层控盐中的应用。“试验、研发新技术任重而道远,只有将这些技术真正应用到耕地上,才能给粮食生产和安全提供更全面的保障,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郭凯说道。

“现在大伙干劲儿更足了”

——访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

本报记者 孙 杰

当下,正值小麦生长的关键期,每天一早,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都要去地里看看庄稼,这已经成为习惯。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刘玉锁至今牢记在心。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粮食生产,心里惦记着咱农民,关心着咱农民的生活!”他说。

刘玉锁介绍,仙庄片区约有7600亩旱碱麦,其中后仙庄村占到3800余亩。以前农民靠天吃饭,小麦亩产低。如今,通过改良盐碱地,种植新品种,亩产能达到200公斤到300公斤。

“想要粮食增产,当务之急就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刘玉锁说,今年以来,在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他们正努力把村里的粮田打造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目前,田间土地硬化,排盐沟的新建、扩建、整修等工作正有序开展。

刘玉锁指着地头上几台设备告诉记者,“这是今年新建的一座农田“四情”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虫情、墒情、苗情、灾情,为旱碱麦稳产又加了一道 ‘保险’。”

为了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后仙庄村“两委”正积极和市供销社联系合作,鼓励村民将闲散土地托管出去。村民不仅可外出打工,还能直接享受土地补贴。

不仅如此,村里还不断围绕旱碱麦做文章。现在村里建起了黄骅面花非遗工坊,向来此参观的游客和企业宣传推介当地人用旱碱麦加工而成的面花制品,提升旱碱麦产品品牌价值,希望通过“一粒麦振兴一个产业”。

刘玉锁说:“现在,村子越来越美,大家日子也越过越好,干劲儿更足了。”

“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访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

本报记者 孙 杰

一大早,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便来到自家麦田,查看小麦长势。“看这样子,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他高兴地说。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令杨东进激动的是,总书记走进了自家麦田。

转眼一年过去了,杨东进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我正在地里拔麦蒿,一抬眼就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向这边走来。”杨东进说,“总书记亲切询问我家麦子的产量,成本是多少,收入是多少,话语中充满关心和温暖。”

杨东进说,他家种着32亩地,如今将7亩田地托管出去,平日夫妻俩农闲时还外出打工,虽然辛苦点,但日子是甜的。

杨东进身材瘦削,皮肤黝黑,十几岁就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那时,起早贪黑、干不完的体力活不说,一年到头粮食产量还不高,经常听父亲抱怨盐碱地不长粮。

大约10多年前,联合收割机开进农村,极大程度解放了人力。又过了几年,农技人员培育出适合盐碱地生长的品种“捷麦19”,亩产得到了很大提升。杨东进说,现在村里大多数种的都是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还能抗倒伏。

杨东进指着远方绿油油的麦田说,“看,这里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质量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粮食产量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农民,我们更得加油干,多打粮、打好粮。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杨东进满怀信心地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整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Jmbaok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